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增长与就业,有什么关系?经济学上,奥肯定律揭示了失业率背后隐藏的增长率,或者增长率背后隐藏的失业率。实际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之间的经验关系一般近似用奥肯法则来描述。美国经济学家奥肯(Arthur M. Okun)1962年提出,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大约上升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较自然失业率下降大约 1%。

奥肯定律在发达国家具有普遍意义,不同之处在于各个国家奥肯系数的差异。中国的实际情形来看,2010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68万人,近几年一直稳定在1300万人左右。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近三年来也一直保持在5%-6%这一区间。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GDP增速中枢逐渐下移。中国经济增速从2010年10.6%逐渐下降到2019年的6.1%,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失业率保持稳定而经济增速下降,简单看中国经济增速与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奥肯法则揭示的反向关系。

01

奥肯定律是否还适用于中国?

奥肯法则,对目标失业率下隐含的经济增速有什么启示?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及奥肯定律在中国是否有效需要从统计上进行检验。

首先,考察奥肯定律中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使用的标准指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对于潜在增长率的差额即“产出缺口”;以及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差额,也可以看作“通胀缺口”(注:菲利普斯曲线等式: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通胀缺口”),而非简单的GDP增长率和失业率指标。

其次,考虑到奥肯定律的适用条件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国家,而中国属于转型经济体。中国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笔者使用1992年以后的数据做统计检验。

为了对比统计结果,这里引用两种回归方程用Python编程进行检验。第一种使用奥肯定律的原始方程检验,GDP缺口(注:GDP同比经过一阶差分)与失业率缺口(自然失业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滞后一期数据替代)之间的关系,加入一阶滞后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显示失业率宽平稳(10%置信度),GDP在1%置信度平稳。此外统计结果显示失业率的系数,即奥肯系数为-1.7803。F-statistic: 0.4168;Prob(F-statistic):0.7432,R平方0.05156。尽管奥肯系数跟奥肯法则检验结果2%的水平不相上下,但这一回归结果显示解释力度较弱。

第二种回归方程引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要素上,考察失业缺口和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不仅包括城镇劳动力,还包括在中国广泛存在的介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农民工群体,因此回归方程中加入中国农民工增速。将GDP同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就业人员同比增速以及农民工增长率差分后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失业率在10%的显著性下平稳,其它变量在1%的显著性条件下平稳。加入时间趋势项和实际GDP增速一阶滞后项之后,用Python编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失业率与GDP统计量之间的系数为-6.8567。P值和R方显著好于第一种回归结果。这意味着,生产函数法加入两要素和二元劳动力市场情形的奥肯法则在中国是有效的。

中国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大约下降1%,则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速上升6.86%,这与发达国家显著不同。奥肯法则有条件的适用于中国,但奥肯系数(绝对值)远高于发达国家。此外,Python编程检验结果显示常数项为0.1318,表明1993-2019年之间中国潜在GDP增速为13.18%。考虑到这期间中国GDP平减指数平均值为4.6%,中国实际潜在GDP增速为8.575%。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劳动人口基数大,潜在经济增速弹性大。由于失业类型较多,包括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失业人口是否精准统计,关系到奥肯法则的有效程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主要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统计口径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等数据。此外农业部门是部分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的缓冲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统计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误差。这导致奥肯定律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是有条件的。奥肯系数的差别在于各个国家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差别导致的吸纳就业弹性不同等因素。

02

奥肯定律背后隐藏的2020年中国GDP增速

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提出了具体的就业目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奥肯定律揭示了失业率背后隐含的经济增速。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中国201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2020年政府目标与2019年实际数据相比上升近2个百分点。此外,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人以上,2012-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维持在1300万人左右,今年目标与以往实际新增就业人数相比下降约400万人。政府工作报告中失业率和就业人数背后隐含的增长率有多高?按照上文计算结果中国奥肯系数-6.86,参照2019年数据,5.5%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背后隐含的实际GDP增速约为3.973%。

考虑到通胀水平,2020年前六个月CPI和PPI同比平均值分别为3.85%和-1.93%,预测2020年全年通胀并拟合2020年GDP平减指数,计算结果约为2.5%,得到2020年GDP名义增速大约为6.473%。有专家学者根据财政赤字和财政赤字率计算了隐含的名义GDP,还有从其它角度推算2020年GDP隐含增速。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十分尊重学界的合理推算,本文的计算提供一个分析视角。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按照上文计算结果,若全年GDP实际同比增速实现3.97%,那么下半年平均增速将达到6.1%。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主要受益于工业和投资保持较高增速,贸易顺差超预期。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部分服务业如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全面恢复存在一定困难。下半年若工业生产和投资至少保持上半年增速,贸易顺差格局延续,消费恢复至正常状态,那么下半年维持6%以上增速仍然是可能的。
笔者认为,消费的修复,以及就业的稳定与服务业的全面复苏息息相关。商品零售只是全社会最终消费的一部分,全社会大约四分之一最终消费取决于服务消费。

03

经济新常态之后,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稳定的原因

2010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1168万人,2013年之后一直稳定在1300万人左右,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比去年同期少增173万人,但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的62.7%。中国劳动力就业分布来看,2019年就业比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占比47.4%),其次是第二产业(27.5%)和第一产业(25.1%)。事实上,2011年开始中国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人数开始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最大贡献来源,中国城镇就业人数保持1300万人左右也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2010年之后进入新常态,GDP中占最大贡献的资本形成总额逐渐让位于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从两位数增长下降到个位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经济增速中枢逐渐下移。服务业占主导之后经济增速慢下来也符合经济规律。

哪些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强呢?2010年以来吸纳就业人数增速由高到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等行业。按照吸纳城镇就业人数占比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别是(2018年数据):制造业(24.21%)、建筑业(15.71%)、教育(10.0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29%)、批发和零售业(4.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75%)、金融业(4.0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7%)、租赁和商务服务(3.0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46%)、住宿和餐饮业(1.5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1%)。而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行业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及餐饮2018年就业人数分别为146万人和269.8万人,由于2020年前5个月这些行业仅有少数恢复营业,这些行业对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构成压力。按所有制来看,2018年吸收城镇就业能力最强的分别是私营企业(占比32.13%)、个体(24%),两者占所有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6.1%。其次为有限责任公司(15.1%)、国有单位(13.22%)、股份有限公司(4.32%)。因此2020年完成900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的目标,还得较大的依靠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当然,相较于国有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受疫情冲击比较大。行业上看,建筑和房地产、金融、卫生和社会保障、信息传输和计算机等行业都是中国保就业的主力军。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吴金铎,刊于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2020年8月4日。

 

 

 

话题:



0

推荐

吴金铎

吴金铎

41篇文章 34天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出站博士后、高级经济师。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曾供职于985高校,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等。曾在《世界经济研究》Physics Procedia等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篇,部分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环球时报》(GlobalTimes)、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国际金融报》等权威报纸发表50余篇专业评论。著有全英文图书《Evolving China:Speed to Quality》。曾作为主研人参与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中国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聚焦开放宏观、全球资本市场及多资产配置。

文章